1.1 CSS 的歷史
Cascading Style Sheets (CSS),也叫作層疊樣式表,是網頁開發的重要元件之一,負責網頁的視覺外觀。CSS 的歷史開始於90年代中期,當分離結構和樣式的需求變得明顯時。
互聯網的早期
在90年代初,當互聯網剛開始普及時,網頁是用 HTML 製作的,它定義了結構和樣式。網頁設計師直接在 HTML 代碼中插入樣式,使用 <font>
和 <center>
標籤。這導致了笨重且難以維護的網頁。
CSS 的誕生
在1994年,Håkon Wium Lie 在歐洲核子研究中心 (CERN) 工作時提出了 CSS 的概念。他意識到網頁需要一種獨立於 HTML 的標準化方式來做樣式設計。Tim Berners-Lee,萬維網的發明者,支持這個想法。
標準化
在1996年12月,萬維網協會 (W3C) 發布了第一版 CSS 規範,稱為 CSS1。這是將網頁結構與樣式分離的第一步。CSS1 包含了文字、字體、顏色和對齊的基本樣式,但功能有限。
同時,CSS1 為未來的 web 設計發展奠定了基礎。它讓開發者能夠控制文字顏色、背景、排版和頁面元素的對齊。這是一個很大的進步,但 CSS1 仍然有很多限制和不足。
1.2 CSS 的演變
CSS2:擴展功能
在1998年,僅僅兩年後,W3C 發布了 CSS2 規範。它大大擴展了 CSS1 的功能,增加了新功能和改進,如絕對和相對定位、Z-index、媒體類型和表格樣式。
CSS2 是向前邁進的重要一步,為開發人員提供了更多工具來創建複雜的佈局和改進樣式管理。
CSS2.1:修正和改進
儘管 CSS2 引入了新功能,但開發者仍面臨實施和兼容性問題。為了解決這些問題,2004年發布了 CSS2.1 規範。它包括錯誤修正和改進,提供了更穩定和可靠的 web 設計基礎。
CSS2.1 成為事實上的標準,開發者可以依賴它來創建網頁。
CSS3:模塊化方法
CSS3 是 web 開發中的一個真正的突破。與其前身不同,CSS3 被設計為模塊化系統。這意味著 CSS 的不同部分可以獨立發展,加快新功能的開發和實施。
CSS3 帶來了許多新功能,如動畫、過渡、漸變、媒體查詢、Flexbox 和 Grid Layout。這些創新使得創建更複雜、互動且響應式的網頁成為可能。
現代 CSS 的狀態:Living Standard
現代 CSS 仍然以模塊化形式發展,使其能快速適應 web 技術的變化和開發者的需求。像 CSS Grid Layout、CSS Custom Properties(變量)和 CSS Houdini 這樣的模塊,提供了創建靈活和強大網頁設計的新可能性。
1.3 CSS 的基本原則
CSS 建立在三個基本原則上:級聯、繼承和特異性。
- 級聯 (Cascading):規則按定義順序應用。如果多個規則衝突,代碼中的最後一條規則優先。
- 繼承 (Inheritance):某些屬性會從父元素繼承到子元素。例如,文字顏色和字體家族。
- 特異性 (Specificity):特異性較高的規則優先。特異性基於選擇器計算。
從1994年誕生以來,CSS 已經走了很長一段路。從簡單的文字和背景樣式工具,到創建複雜佈局和動畫的強大語言,CSS 在 web 開發中成為不可或缺的工具。
它的模塊化結構允許 web 標準快速演變並適應新要求,使互聯網更美觀、便捷。理解 CSS 的歷史和演變有助於更好地了解現代技術和標準在 web 設計中的應用。
GO TO FULL VERSION